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

| 新華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1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跡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于從泥沼中爬出來了,盡管骯臟,精神卻是干凈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p>

之后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shù)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凈,他身上還帶著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2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3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題記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xiàn)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shù)學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并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供給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活力,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所以,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酝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夢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以往,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所以,“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僅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我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4

“文化苦旅”,望文生義,自然是一個“旅”字貫穿全書。但這部書又不是簡單的山水游記?!霸蚴?,我發(fā)現(xiàn)自我異常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薄懊康揭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我想,這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個“苦”字應當說可是全書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勞累之苦。這個“苦”乃是對全民族意識的苦苦思索,對人生至高夢想的苦苦追尋,讀中華民族禮貌復興的苦苦祈盼?!拔也桓覍ξ覀冞^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以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一個“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蠅頭小利就能夠把大車大車的經書、繪畫運往兩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睜睜看著國寶流失卻不聞不問的道臺,藩臺?!百即蟮闹袊?,竟存在不下幾卷經文?!薄拔液煤蕖薄W髡吆薜牟皇峭醯朗?,也不是哪個藩臺,在中國,這樣愚昧、麻木的國民又何止千萬?王道士不賣,李道士照樣要賣,張藩臺不管,趙藩臺更不會管?!斑@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應對如此國民,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為灰燼,莫高窟的歷史文獻也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盡管我們再也不會讓一個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們祖先的遺產,可他們似乎還活在我們身邊,盲日庸俗的國人似乎也還不少,也許禮貌離我們還很遠哪!我們期待著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談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書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巨匠,但他命運多劫,兩次遭貶,又客死他鄉(xiāng)。然而正是由于他官運不濟,被貶永州,才使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建。“可此時的柳宗元仍時皇宮內的青磚綠瓦一片癡情,因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我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事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shù)誘惑?!倍藭r,命運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滿心歡喜的回到京城,而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荒涼,更為邊遠的柳州。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它的詞藻華而不實,說他的文章軟弱無力。我不明白這是不是真實的,也沒有必要去探個究竟。因為文學本身就有它的兩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余秋雨的書,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這就夠了。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5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翱茨呖?,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笔堑脑谶@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鄙虾H司褪怯幸环N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罢嬲膹娬?,永遠占據一席之地?!@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6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境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簡便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岸嗲閼ξ以缟A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碧妊鹪跉v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那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以往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齊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7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xiàn)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蔽乙詾?,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酀^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200字讀書筆記篇8

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的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

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猶新。

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愛國精神的藏書家。曾因沖撞過皇親國戚而遭到仗打重刑,還入過獄。但他毫不畏懼,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因而才留下了這座書樓。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反思一下了。身為大學生,有多少能像范欽那樣監(jiān)守正義。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人來諷刺現(xiàn)代人,但我們要取長補短。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呢?

時間的流逝讓80歲高齡的范欽老去,連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堅守著。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的。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xiàn)在,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不能賣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而有偉父必有偉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選擇子承父業(yè)。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像范氏父子這樣真正的讀書人而留存至今!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人。我們所學的文化大都是古人用自己心血換來的。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更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珍惜光陰,真正領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異文化,發(fā)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毅力,堅決不做學后忘本的人,更不能半途因挫而放棄學業(yè)。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一邊回味心酸歷史一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并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也同時認為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shù)學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作為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后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那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

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目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浄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重要的心得,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研究與警世的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近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38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