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觀后感征文
《阿甘正傳》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就看了很多遍,還到處推薦給同學們,當你真心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你一定會反反復復去看它,當你看懂了它,理解了它,你一定有種沖動想與人分享,如果沒有人與你分享,你一定會把它寫下來,不然心中的那種沖動會一直在翻涌,讓你坐立不安,當你寫下了,你就平靜了,釋然了,就可以安心做別的事情了。記得當時為了寫觀后感,我特地一大早跑到網(wǎng)吧,坐在空曠的網(wǎng)吧后排,靠柱子的位子上偷偷地寫觀后感,一是因為怕其他同學打擾我的思路,二是怕嘲笑我來網(wǎng)吧不玩游戲而裝文藝青年……一晃,這一切都已經(jīng)是十一年前的事了。
十一年后今天的我,依然深深地被這部電影感動著,十一年的時間里,我?guī)缀趺磕甓紩堰@部電影看一遍,每次看了感受都不一樣,十一年里,我也當了十一年的老師,看到了各個各樣的孩子,也見識了各種的家庭組合,從中感受的最深的,就是一個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深遠與深刻,這種影響是學校教育無法做到的,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能避免犯一些致命的錯誤,那么他們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當中會少犯很多錯誤,會減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與折磨。
今天我就從阿甘的家庭以及珍妮的家庭,這兩個角度去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家庭教育,帶給他們兩個不一樣的人生結果。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稍微細心一點的觀眾,都會注意到男主角阿甘和女主角珍妮都是來自兩個單親家庭,為什么同樣都是單親家庭教育,傻阿甘走上了輝煌的人生巔峰,而從小聰明伶俐的珍妮卻走上了自甘墮落的“渣女”這條路上的呢?
佛語有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一切的最初原因都是來自他們的原生家庭,也是他們的撫養(yǎng)人對他們的教育。
請?zhí)煜滤械母改敢欢ㄒ涀∵@一段話:決定孩子行為的,不是孩子的經(jīng)歷,而是孩子在這個經(jīng)歷中得出的結論。一個孩子對這個社會的感知能力很強,但是孩子們解讀能力很差,所以做為大人,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解讀他們所面對的困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阿甘是幸福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善于幫他解讀,樹立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媽媽,阿甘的媽媽無時無刻不在告訴阿甘你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你和所有的正常孩子都是一樣的,每當媽媽感受到別人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阿甘的時候,媽媽都會一遍一遍的告訴阿甘“you are not different”,你和其他人都一樣,阿甘自述時說:無論什么時候媽媽都會用他聽的懂得方式去解釋哪些他不懂的事情。阿甘媽媽為了讓孩子上正常的學校,非常生氣而又決絕地說:“我永遠都不會讓阿甘去什么特殊學校,學習拆輪胎那種東西,他只是有點慢而已?!弊詈蟀⒏实膵寢尣坏靡延蒙眢w性賄賂了校長,才得以讓阿甘進入正常的學校。阿甘的媽媽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就是讓阿甘從內心里知道自己就是正常人不是個傻瓜,去正常的學校說明學校也認可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阿甘的媽媽一直都在給阿甘灌輸: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能行的,你不比別人差。當一個孩子在內心和外界都樹立一個自我肯定的積極的向上的價值觀以后,以后的人生路,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打擊,他都能看到陽光的一面,想到的都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整部電影沒有看到阿甘生過氣,沒看到他恨過別人,沒看到他怨過別人,沒看到他內心不平衡過。他永遠都是恒定而積極,用佛語講:不起貪嗔癡之心。當一個人內心沒有什么負面情緒,他就不偏執(zhí)狹隘,可以活在當下,做好手中每件他覺得應該做的事情,無論阿甘什么時候出現(xiàn),都是干干凈凈整潔而又自律的形象,一個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律的人。
縱觀阿甘一生,都是在奉獻給予的一生,他舍命把戰(zhàn)友從戰(zhàn)場上救回來,他把錢捐給醫(yī)院,捐給教堂,把錢送給了巴布一家人,他覺得巴布應該得到屬于他的一份錢,就是因為曾經(jīng)的承諾。一個人只被愛過,才會懂得怎么愛別人,一個人只有被人溫暖過,他才知道怎么溫暖別人。阿甘一生內心都是充滿愛和溫暖,是因為他媽媽在他童年時在其內心種下了一個太陽,當這個太陽長大以后,他不但 可以自救,還可以溫暖別人。
反觀珍妮,怎么從一個天使一樣的孩子卻一路自甘墮落成了一個“渣女”呢?其實,珍妮才是最可憐的孩子,媽媽的早亡,再加之變態(tài)父親的猥褻與毒打,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彌補的創(chuàng)傷。一個孩子在她最需要關愛的時候,得到卻是暴力;在她最需要溫暖的時候,得到卻是是冷漠;在她最需要得到肯定的時候,得到的卻是否定與壓迫;在別的孩子可以回家的時候,她卻恐懼回家,只能祈求阿甘再多陪她一會……當一個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你怎么能要求她去愛社會愛別人,要求她積極向上,溫暖他人呢?一個沒有被愛的人,是不知道怎么愛別人的。
珍妮一生都在流浪漂泊,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是吸毒,從動走到西,從健康走到一身的疾病而亡,她本質上都是在逃避童年的創(chuàng)傷。小時候她拉著阿甘在田地里躲避爸爸的毒打,向上帝祈禱把她變成一只鳥,讓她遠遠地飛離這里。這個飛鳥是她一生的象征,她終其一生都在逃離,逃離她改變不了的童年生活,她一次次離開阿甘去流浪,因為留在家鄉(xiāng),那童年的創(chuàng)傷就會一次次被無情的撕開,讓她坐立不安,回避這種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離開,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里是一個全新的地方,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一個內心缺愛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被人愛的感覺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當她無法自我實現(xiàn)的時候,就寄希望于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這種行為是更大的災難的開始。缺愛的人都喜歡以愛的名義去改造對方,讓對方按著自己的意愿行事,當對方順著她的意愿的時候,她感到了愛和幸福,但每個人都不想被改造,都想成為自己,所以一旦對方稍有反抗,她就感到傷害和背叛,珍妮的選擇就是再換一個男友,再到一個新的地方去流浪,再去新的開始,如此反復循環(huán),男朋友換了N個,流浪了N個城市,她依然是孤獨的,童年愛的缺失,最后讓她走上了吸毒的不歸路,只有毒品片刻迷幻,可以讓她忘卻對愛的渴望與童年的痛苦,可是當毒性褪去,清醒的那一刻,她又深深的自責,那顆向上的自尊心,不允許她這樣墮落,她又陷入掙扎的分裂狀態(tài),自責與自卑又加深了她的痛苦,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讓她走上了不歸路。
珍妮快死的時候,問阿甘你有沒有怕過?而阿甘的回答都是關于美的記憶。即便是回憶最殘酷的戰(zhàn)爭時,他想到的的回憶,也是戰(zhàn)場上雨晴之后,美麗的星空;他想起了自己跑步時,看到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湖泊雪山倒影,還有他對媽媽、珍妮、巴布、丹中尉的思念??蓱z的珍妮內心藏滿了深深的恐懼,一個童年沒有被愛的孩子,回憶起來都是痛苦和恐懼。
縱觀珍妮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尋找與索取的一生,她一直都在尋找,尋找一種可以讓她內心安靜的生活,尋找被愛和被整個社會認可的感覺,她總是試圖用索取和占有的方式去找到愛,而不知愛是向外給的,不是索取。當你用愛溫暖別人愛的時候,你自己也被愛溫暖了。但珍妮也是幸運的,因為在她人生最后階段,她有了孩子,她終于懂得了愛是付出,當你付出愛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是幸福平靜的,所以當她把孩子托付給阿甘后,她平靜地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恨又愛的世界。我想當珍妮走向通往天堂的路時,一定是幸福的,是無悔的,因為她愛過了,也曾被愛溫暖過。
有個詩人曾說過:“相愛或死亡!”是啊,這是一個愛的世界,沒有愛和死去還有什么區(qū)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