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是中國人民最為傳統(tǒng)和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每年都有幾億人為了回家過新春,與家人團聚。那新春的風俗和寓意,下面小編帶來的中國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民俗,希望大家喜歡!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壓歲錢/祭祖/送財神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
今天是春節(jié)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我一起床就有新衣服穿,衣服是粉紅色的,褲子也是粉紅色的。我的牙刷也是新的,牙刷變成粉紅色的了。牙膏也變了,變成了蘋果味兒的牙膏。刷牙的時候真想把牙膏也吃掉。洗臉的時候更好玩了,把毛巾放到水里,然后擰干。就要洗臉時,我就像在表演雜技一樣,拋起毛巾,讓毛巾在空中一翻,我的臉把它接住了。我用手一拉,毛巾滑下來,臉就洗干凈了!
新的一年,我的一切都是新的了!
吃早餐了,我一看到早餐就直咽口水,爸爸、姐姐、妹妹、媽媽都在咽口水。因為有荷包蛋、牛肉、包子、豆?jié){和牛奶。一家人像沖鋒似的,用最快的時間把早餐都吃完了。爸爸的肚子大得像氣球,妹妹的肚子大得像皮球,姐姐的肚子大得像西瓜,媽媽的肚子大得像……像……像藏著個小寶寶!我的肚子也太大了,真擔心它隨時會爆炸!
吃完了早餐,媽媽帶著我們去散步。妹妹看到了煙花和沖天炮,不肯走了,吵著要媽媽買。媽媽能不買嗎?結果,我和妹妹抱了一大堆花炮回來。
回到家,我和妹妹叫爸爸給點火,我們可不敢點。玩著玩著,開心了,也就忘記害怕了,自己也敢點火了。玩沖天炮最讓人害怕,“啾——嘭!”光聲音就嚇人,可是后來也不怕了,我看見妹妹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新的一年真是太美好了,滿地是歡樂,希望在歡樂里不停撒落。
春節(jié)習俗一:不能動用掃帚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春節(jié)習俗二: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春節(jié)習俗三: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jié)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春節(jié)習俗四:祭財神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春節(jié)習俗五:趕五窮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春節(jié)習俗六:送窮鬼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被遺忘的春節(jié)習俗七: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春節(jié)習俗八:谷日
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春節(jié)習俗九:祭天活動
農歷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臺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春節(jié)習俗十:祭祀石頭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春節(jié)習俗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春節(jié)習俗十二: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闭率寰褪恰霸?jié)”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jié)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傳說中,很久以前,在一個山腳下,有一個村子。而在山頂的洞里,住著一個專門吃人的怪獸,叫“年”。每到春節(jié)的夜晚,這個可怕的怪獸就會到村子里吃人,天上的神仙知道了這件事,就下凡來幫村民們解難。
他告訴村民,怪獸很怕紅色的東西還有響聲。又一年的.春節(jié)到了,村民們很擔心,怕這個方法行不通,但還是試著做了。怪獸來了,村民們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在房子上貼上紅紙,穿上紅衣,拿出各種紅色的東西,并制造出各種響聲。沒想到,怪獸真的被嚇跑了。從此,村民們又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這個方法慢慢流傳下來,也有了“過年”這個詞。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吃餃子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春節(jié)習俗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